台灣市場特有的網路安全考量主要包括地緣政治風險、關鍵基礎設施防護、供應鏈安全與AI技術應用等,對應的本地化策略則強調國家資安韌性建構、跨部會協作、資安產業生態系發展,以及結合法規與技術的雙軌推動。
具體來說:
-
地緣政治風險與高攻擊目標:台灣因地緣政治敏感,成為國際網路攻擊焦點,尤其面臨來自中國的威脅,攻擊目標多為政府機關、關鍵基礎設施及供應鏈節點,這使得台灣必須加強國土防衛與產業供應鏈安全。
-
國家資安韌性戰略:政府推動「國家資通安全戰略2025」及「國家資安韌性四年計畫」,以全社會資安防禦韌性為核心,結合N-SOC(國家資安監控中心)、N-CERT(電腦緊急應變團隊)、N-ISAC(產業資安共享中心)等機制,實現全天候威脅監控、事件通報與情資分享。
-
AI與新興科技的資安應用與威脅:AI技術既是防禦利器,也是攻擊工具,台灣資安策略強調AI驅動的防禦網建設,同時警惕AI被用於高度客製化攻擊與勒索軟體攻擊,並推動AI資安科技應用與合作。
-
跨部會與產業協作:台灣強調跨部會協作與產業聯防,推動資安產業生態系發展,並與國際標準(如NIST資安框架)接軌,促進企業導入國際級資安最佳實踐,提升整體防禦能力.
-
法制與政策完善:配合資安技術發展,台灣積極修訂「資通安全管理法」,強化制度保障,確保各行各業的資安防護基礎穩固.
-
本地化策略重點:
- 建立符合台灣產業結構與威脅環境的資安防護標準與政策。
- 強化關鍵基礎設施(如電信、金融、運輸)資安韌性。
- 推動零信任架構,降低內部橫向攻擊風險。
- 強化全民資安意識與教育,形成社會整體防禦網。
綜合以上,台灣的網路安全策略在因應獨特的地緣政治威脅與產業結構下,採取了結合國家戰略、技術創新、產業合作與法制保障的本地化整體方案,以提升國家數位韌性與防禦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