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廣告費用模式與計費方式解析
YouTube廣告的費用模式與計費方式,主要依據廣告類型、投放目標與競價機制而有所不同。以下為詳細解析:
主要計費方式
| 計費方式 | 說明 | 適用情境 | 價格區間(參考) |
|---|---|---|---|
| CPV(Cost Per View,單次收看付費) | 當觀眾觀看廣告超過30秒(或廣告全長,視何者較短),或與廣告互動(如點擊行動號召)時才收費。 | 提升影片觀看數、互動率,適合導流、產品推廣 | 台幣約$0.2~$2元/次;美金約$0.10~$0.30/次 |
| CPM(Cost Per Mille,千次曝光成本) | 每當廣告曝光(展示)達1,000次即收費,不論觀眾是否觀看完整或互動。 | 品牌曝光、活動宣傳,追求大量觸及 | 台幣約$50~$200元/千次;美金約$4~$10/千次 |
| CPC(Cost Per Click,每次點擊成本) | 每次觀眾點擊廣告時收費,較少用於影片廣告,常見於橫幅廣告等。 | 導流至網站、表單填寫等 | 台幣約$5~$20元/次 |
| CPA(Cost Per Action,每次轉換成本) | 依實際轉換(如下載、註冊、購買)收費,價格依產業與目標設定浮動。 | 追求實際轉換行為 | 台幣約$100~$500元以上/次 |
廣告類型與計費關聯
- 可略過廣告(TrueView In-Stream):影片前、中、後出現,觀眾可於5秒後略過,通常以CPV計費,僅對觀看超過30秒或互動者收費。
- 不可略過廣告(Bumper Ads):最長6秒,不可略過,強制曝光,以CPM計費,適合短時間強化品牌記憶。
- 串場廣告(Mid-roll Ads):影片播放中插入,可略過或不可略過,計費方式依設定可為CPV或CPM。
- 重疊廣告(Overlay Ads):影片下方橫幅,以CPC或CPM計費,較少用於影片廣告主力。
競價機制與預算設定
- 競價制:YouTube廣告採競價模式,廣告主自行出價,由出價最高者得標,實際費用受市場競爭、目標受眾、廣告品質等因素影響,無固定價格。
- 每日預算:可設定每日廣告預算,系統會自動調節曝光量,建議中小企業從每日NT$300~NT$1,000開始測試,再依成效調整。
- 長期投放:建議至少每月NT$10,000預算,持續投放3個月以上,較易累積成效數據。
費用計算公式
- CPV:廣告總費用 ÷ 有效觀看次數
- CPM:廣告總費用 ÷ (總曝光次數 ÷ 1,000)
- CPC:廣告總費用 ÷ 點擊次數
- CPA:廣告總費用 ÷ 轉換次數
小結
YouTube廣告費用彈性高,主要依CPV與CPM兩種模式計費,實際價格受競價、廣告類型、目標受眾與市場競爭影響。建議廣告主根據行銷目標(觀看、曝光、點擊、轉換)選擇合適計費方式,並從小額預算開始測試,逐步優化投放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