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激励案例与误区说明

合规激励案例主要指通过法律和监管机制,对企业或经营者在合规管理方面的积极行为给予奖励或宽大处理的实践。合规激励的误区则是指在实施合规激励过程中,存在的理解偏差或操作错误,导致激励效果不佳或合规目标未达成。

合规激励案例说明

  1.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企业合规典型案例
    最高检发布的第二批企业合规典型案例涵盖了假冒注册商标、串通投标、重大责任事故等多个领域,体现了检察机关对涉案企业合规整改的重视和宽大处理。案例中,企业通过启动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积极整改合规问题,获得了不起诉或减轻处罚的待遇,体现了“真严管、真厚爱”的合规激励原则。

  2. 反垄断合规激励指南
    2024年修订的《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新增了合规激励专章,细分了调查前、承诺制度、宽大制度、作出处罚前四个激励场景,并提供了22个具体参考示例,帮助企业理解和落实合规要求。该指南强调通过合规激励提升企业参与反垄断合规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

  3. 审判阶段合规激励实践
    部分地方法院在审判阶段对涉案企业及责任人员实施合规激励,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但存在激励方式单一、合规整改未充分反映在量刑中、缺乏有效性审查等问题。推动审判阶段合规激励需多样化激励方式,建立合规整改有效性审查制度,提高法官运用合规激励的能力。

  4. 合规监管人制度探索
    检察机关在合规不起诉改革中引入合规监管人制度,有独立第三方监管模式和行政机关监管模式两种。独立第三方模式由律师、会计师等专业机构担任,企业支付费用;行政监管模式由行政机关担任,保障监管独立性,但存在可持续性和积极性争议。

合规激励的常见误区

  1. 合规激励与认罪认罚混淆
    合规考察制度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价值导向不同,实践中混同两者会导致激励机制失效或法律适用混乱。

  2. 合规激励仅限于表面合规
    误认为只要有反贿赂体系就算合规,忽视合规的全面性和实质性,导致合规激励流于形式,不能有效防范风险。

  3. 合规管理责任不明确
    将合规管理仅视为合规部门职责,忽略企业一把手的领导责任,导致合规激励难以落地。

  4. 合规激励法律体系缺失
    目前合规激励机制在刑事法律体系中尚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限制了激励机制的广泛应用和效果。

  5. 合规监管人利益冲突风险
    第三方合规监管人可能与企业发生利益勾连,影响监管公正性;行政监管人模式则面临积极性和专业性不足的挑战。

综述

合规激励通过法律和监管手段,鼓励企业主动建立和完善合规体系,积极整改违法违规行为,从而获得宽大处理或其他激励。典型案例显示,合规激励有助于推动企业守法经营和风险防控。误区主要在于对合规激励的理解偏差、法律制度不完善及监管机制设计不足。未来需完善法律框架,明确责任分工,丰富激励方式,提升监管独立性和专业性,确保合规激励的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Images from the Internet